李志其的成功秘訣:從平凡到非凡的成長之路
李志其是誰?認識這位低調的成功者
在台灣企業界,李志其這個名字或許不像張忠謀或郭台銘那樣家喻戶曉,但他的成功故事卻極具啟發性。李志其是台灣本土培養的企業家,白手起家打造出跨國企業集團,業務範圍涵蓋電子製造、生技醫療與綠色能源等領域。與許多高調的企業家不同,李志其行事風格低調務實,更專注於企業實質成長而非媒體曝光。
李志其出生於台灣中部一個普通家庭,大學就讀於國立成功大學工程學系,畢業後進入電子業從基層工程師做起。憑藉著過人的洞察力與執行力,他在35歲那年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從此開啟了創業之路。二十年間,他將一家小型電子零件貿易公司發展為年營業額超過百億的企業集團,並在亞洲多國設有生產基地與研發中心。
究竟是什麼讓李志其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他的成功是否有一些可學習、可複製的關鍵要素?接下來,我們將深入剖析李志其的成功秘訣,這些經驗不僅適用於創業者,對於希望在職場上有所成就的上班族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秘訣一:長期主義思維,不追逐短期利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李志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一個充斥著速成文化的時代,李志其卻始終堅持長期主義的經營哲學。他曾在一次內部會議中提到:「許多企業追求的是下一季的財報數字,而我們關心的是十年後的市場地位。」
這種長期導向的思維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
研發投入不手軟
李志其的企業每年將營業額的15%以上投入研發,這個比例遠高於產業平均值。即使在不景氣的年份,他也從不削減研發預算。他曾說:「研發就像是播種,今天投入的每一分錢,都是未來收穫的保證。」這種堅持最終開花結果,公司擁有多項核心專利技術,成為國際大廠爭相合作的對象。
人才培育系統完善
與許多企業喜歡「即戰力」不同,李志其特別重視校園招募與內部培養。公司設有完善的「明日之星」計劃,針對優秀的應屆畢業生提供為期三年的輪調培訓,幫助他們全面了解企業運作。這套系統培養出的員工,忠誠度與綜合能力都極高,成為企業中堅力量。
不參與價格戰
在電子製造業普遍陷入價格廝殺的時期,李志其堅持不參與惡性競爭,而是持續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他說:「當大家都在比誰的價格更低時,我們要比誰的價值更高。」這種策略初期看似吃虧,但隨著時間推移,客戶逐漸認可其產品品質與技術含量,反而獲得了更穩定的訂單與利潤。
表:李志其企業與同業短期策略對比
| 策略面向 | 李志其企業 | 同業普遍做法 |
|---------|-----------|------------|
| 研發投入 | 營業額15%以上 | 5-8% |
| 人才招聘 | 重視潛力長期培養 | 偏好即戰力 |
| 市場競爭 | 價值競爭為主 | 價格競爭為主 |
| 獲利思維 | 長期穩定成長 | 季度目標導向 |
秘訣二:跨界整合能力,創造全新價值
李志其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在於他卓越的「跨界整合」能力。他擅長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術和資源創造性地結合,從而開創出全新的商業機會。這種能力在當今高度分工的社會尤其珍貴。
電子與生技的完美結合
李志其最早的創業是傳統電子製造,但他敏銳地注意到醫療電子化的趨勢。當同業還在爭奪消費性電子訂單時,他已開始布局醫療電子領域。透過與醫學專家的深度合作,他的團隊開發出多款創新型醫療檢測設備,成功打入歐美高端市場。這些產品結合了電子工程的精準度與醫療專業的需求洞察,創造出獨特的市場定位。
綠色能源的戰略布局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抬頭,李志其很早就開始投資綠色能源相關技術。不同於單純追逐政府補助的企業,他將能源技術與既有電子製造能力結合,開發出高效能能源管理系統。這套系統不僅成為新的營收來源,更大幅降低自家工廠的能源成本,實現雙贏。
打破產業界線的思維模式
李志其經常鼓勵主管們「到產業之外尋找靈感」。他本人就是個跨界學習的實踐者,定期參加不同領域的研討會,從藝術、哲學到尖端科學都有涉獵。他認為:「創新往往發生在不同領域的交界處,固守單一專業反而會限制視野。」這種開放態度使他能看見別人忽略的機會。
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李志其分享了他的「跨界思考三步驟」:
1. 深度掌握自身專業領域
2. 有意識地接觸陌生領域知識
3. 主動尋找不同領域間的連結點
這種方法看似簡單,但需要持續的練習與開放心態,正是李志其能夠不斷創新的核心能力之一。
秘訣三:建立學習型組織,集體智慧最大化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李志其深諳團隊力量的重要性。他不僅個人持續學習,更將學習文化深植於組織DNA中,打造出極具適應力的學習型組織。
扁平化溝通結構
在李志其的企業中,階級觀念相對淡薄。他鼓勵跨部門、跨層級的直接溝通,並親自參與基層員工的座談會。公司內部設有「創新提案平台」,任何員工都可以提交想法,優秀提案將獲得資源支持與獎勵。這種開放文化激發了組織的集體智慧,許多重要創新都源自一線員工的觀察。
知識管理系統完善
公司投入大量資源建立完善的知識管理系統,確保寶貴經驗能夠傳承。每個專案結束後都會進行系統性的「經驗學習」會議,將成功因素與失敗教訓整理成案例庫。新進員工可以快速吸取前人經驗,避免重蹈覆轍。李志其認為:「企業最大的浪費不是金錢,而是重複犯同樣的錯誤。」
鼓勵良性衝突的文化
與許多台灣企業強調和諧不同,李志其鼓勵建設性的衝突。他在會議中經常扮演「魔鬼代言人」角色,刻意挑戰團隊的假設與結論。他說:「如果每個人都同意,要麼是我們太幸運找到了完美方案,要麼是有人沒有說出真實想法—後者的可能性大得多。」這種文化使團隊能夠充分辯證,做出更周全的決策。
表:李志其企業學習機制一覽
| 機制名稱 | 運作方式 | 預期效果 |
|---------|---------|---------|
| 周五學習日 | 每月最後一個周五下午為固定學習時間,員工可自由選擇參加內外部課程 | 培養持續學習習慣 |
| 導師制度 | 資深員工配對指導新進人員,為期一年 | 經驗傳承與團隊凝聚 |
| 失敗分享會 | 季度性活動,主管分享失敗經驗與學習 | 降低失敗恐懼,促進創新 |
| 跨部門輪調 | 高潛力員工每2-3年輪調不同部門 | 培養全方位視野 |
秘訣四:風險管理智慧,穩健中求成長
創業路上風險重重,許多才華洋溢的創業者都因風險控管不當而失敗。李志其的成功,很大部分歸功於他獨特的風險管理哲學—既不過度保守錯失機會,也不盲目冒進招致危機。
分散投資策略
李志其雖然鼓勵創新,但堅持「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他的企業集團橫跨多個相關但不同特性的產業,即使單一產業遭遇不景氣,整體營運仍能保持穩定。這種多角化不是隨意的,而是建立在核心能力延伸的基礎上。
創新的「小規模實驗」方法
對於高潛力但高風險的新點子,李志其不傾向直接大規模投入,而是先進行小規模實驗。他設立了「創新孵化中心」,提供有限資源讓團隊驗證概念。只有經過實證可行的專案,才會獲得後續大量投資。這種方法大幅降低了創新的失敗成本。
現金流管理嚴謹
即使在企業快速擴張期,李志其也始終保持健康的現金儲備與多元融資管道。他認為:「企業倒閉不是因為虧損,而是因為現金流斷裂。」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許多同業因資金周轉不靈而倒閉,他的企業卻能安然渡過危機,甚至把握機會進行策略性併購。
培養風險意識文化
李志其將風險管理視為全員責任,而非只是高層或財務部門的工作。所有主管都需接受風險評估訓練,重要決策必須包含風險分析報告。他常說:「看不見的風險最危險,指名道姓的風險反而可控。」這種文化使組織能夠及早識別潛在問題,防患於未然。
秘訣五:價值觀領導,塑造永續企業
在追求快速成長的商業環境中,李志其始終堅持以正確的價值觀領導企業。他相信企業不只是賺錢工具,更是實現社會價值的平台。這種理念型領導為他贏得了員工、客戶與社會的長期信任。
誠信經營的堅持
李志其對商業道德的要求近乎嚴苛。曾有一次,公司發現某批出貨有微小瑕疵,但不影響正常使用。在大多數企業可能選擇沉默的情況下,他堅持主動通知客戶並提供換貨或折扣。短期來看損失不小,但長期卻贏得了客戶的高度信任。
員工福祉的實質投資
不同於許多企業將員工視為成本,李志其真正將人才視為最寶貴資產。公司提供優於業界的薪資福利,並設立員工子女獎學金、在職進修補助等多項措施。離職率遠低於產業平均,間接降低了招聘與培訓成本。
社會參與的長期承諾
李志其企業設立了專業的社會責任部門,系統性地參與教育、環保等公益活動。他特別重視「授人以漁」式的公益模式,如贊助職業訓練計畫而非單純金錢捐贈。這些活動看似與本業無關,卻無形中提升了企業形象與員工凝聚力。
接班計畫的提前布局
許多企業家忌諱談論接班問題,李志其卻在五十歲就開始系統性培養接班人。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接班制度,包括潛力人才評估、輪崗歷練與領導力發展計畫。這種未雨綢繆的做法確保了企業永續經營,避免了許多家族企業常見的接班危機。
李志其成功秘訣的現代啟示
綜觀李志其的成功軌跡,我們可以歸納出幾點對現代職場人士與創業者極具參考價值的啟示:
-
長期思維是稀缺競爭力:在短視近利盛行的環境中,能堅持長期價值的人終將獲得回報。
-
跨界整合創造新機會:未來屬於「T型人才」—既有專業深度,又有跨領域連結能力。
-
組織學習速度決定成敗:個人再優秀也有極限,建立學習型團隊才能持續成長。
-
風險管理不是避免風險,而是聰明地承擔計算過的風險。
-
價值觀是最終的競爭優勢:當技術與商業模式都能被複製時,企業文化與價值觀成為最難被模仿的核心能力。
李志其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沒有捷徑,但有一定的方法與原則。這些經驗未必能讓人一夜致富,但若能融會貫通、因地制宜地應用,必能在職場或創業路上走得更穩健、更長遠。在變化愈發快速的時代,李志其這種植根於長期價值與持續學習的成功模式,或許正是我們最需要借鏡的。